全部最新消息
-
造林碳匯方法學修正通過 明定適用範圍與土地條件 可先造林再申請
文:游昇俯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獲環境部審議修正後通過。(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農業部所提「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108年經環境部公告至今,僅有4案申請通過,外界對造林土地應維持非森林地年限、重新造林土地是否可申請等多有疑義;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因此提出修正案,明確定義適用範圍與土地條件,提升申請與審查效率,並可先造林再申請,今(19)日獲得環境部審議修正後通過,並將名稱修正為「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
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林業保育署除既有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外,已於去年12月新增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竹林經營」方法學,提供企業參與森林碳匯取得減量額度的多元途徑。
林業保育署表示,新版「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為避免發生次生林「砍大樹、種小樹」疑慮,明定土地於造林前至少6年須為非森林的狀態,除了因崩塌等天然災害導致林地裸露,或移除外來入侵樹種後的復育造林,則可不受6年限制;如果是人工林伐採收穫後再造林,屬於森林經營範疇,則可依循「加強森林經營」方法學申請。
此外,考量一般自願減量專案在申請註冊通過後才開始執行,造林因需特殊條件配合須於特定季節執行,因此可於執行造林後再提出專案申請,並給予3年緩衝期。
林業保育署表示,因應環境部規定自然人不得單獨申請自願減量專案,林業保育署透過「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媒合公私有土地,鼓勵企業投入造林、森林及竹林經營等增匯措施,協助企業落實ESG目標並取得自願減量額度。修正後的「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將進一步提升人工林經營的永續發展及利用,並擴大森林碳匯的多元效益。
-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造林碳匯方法學修正通過 明定適用範圍與土地條件 可先造林再申請more -
碳匯-ESG新拼圖1》微軟、蘋果到台積電 全球大廠搶進自然碳匯
文|張道宜
台灣從2021年起,政府宣布邁向2050淨零碳排,然而根據環境部報告,我國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為2.79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下同),比2021年少0.19億公噸。但可用來抵扣碳排的碳匯,同年僅創造0.217億公噸移除效果,甚至比兩年前還少,離2030年的減碳目標漸行漸遠,顯見台灣從政府到企業對碳匯關注普遍不足。
相較之下,國際正積極投入碳匯專案。亞馬遜、雀巢、拜耳、沃爾瑪與H&M等跨國企業在2021年組成LEAF聯盟,旨在減少全球森林砍伐,並於2024年砸下1.8億美元,資助巴西亞馬遜雨林社區進行保護,以獲得1200萬噸的抵減額度。此外,微軟也在今年3月宣布在印度推動30年造林以換取碳匯,預計移除大氣中300萬噸二氧化碳,而微軟則購買其中的150萬噸的碳移除額度。
事實上,碳匯與碳權,是相互關聯但不同的概念。碳交所總經理陳脩文解釋,全球自願性碳權專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減緩型(reduction),例如更換節能設備以減少排放;以及移除型(removal),透過自然或人工方式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自然碳匯正是最主要的移除途徑。
而相較於可交易的碳權,碳匯是自然或人為的吸碳機制,本身不具交易屬性;需進一步將碳匯依據環境部核可的方法學進行計算,並經第3方查驗與定期監測,才能轉換為碳權,也就是可用於抵換或交易的減排額度。
不只買碳權 微軟、台積電也投入碳匯
現行的自然碳匯主要包括森林、海洋與土壤,不同來源的固碳效果差異甚大。例如森林碳匯平均每公頃每年可吸收約10至15噸二氧化碳,竹林吸收能力更高,最多可達20噸,土壤碳匯則約5噸。未來隨著技術拓展,碳匯形式將更加多元,例如微軟除了投入造林,也投資新創開發「加強岩石風化」的技術,利用岩塵固定二氧化碳。
在企業加緊減少碳排腳步同時,碳匯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碳權是流量,但碳匯是存量。」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解釋,不管再怎麼減碳,只要有經濟活動,就會有碳排,因此對企業而言,碳匯能穩定減少碳排。例如微軟為了達成2030年負碳排(Carbon Negative),也就是減碳總量超過排放量,不僅得使用低碳能源發電、生產,也得積極開發碳匯,才有可能達標。
對企業而言,布局碳匯,也能為ESG資訊揭露打好基礎。「藉由自然碳匯專案設定生物多樣性對應項目,進而做到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部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表示,現行財報只要求到IFRS的S1(一般規定)與S2(氣候相關揭露),也就是對企業的永續財務影響性和氣候資訊揭露,並未推及到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但下一階段的S3(生物多樣性)已經進入研議階段,未來勢必走向強制揭露,因此已有多個國家要求企業在其財報中,納入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使用的影響分析,從經營根本思考自身對整體生態的影響。
企業一舉兩得 做好ESG揭露基礎
「人」也是企業碳匯規畫時不可忽視的環節。碳匯經營,另一方面也能扶植在地產業,締造企業、社區與地方產業共好。
例如擁有全球9%雨林面積的巴西帕拉州,因為農業刀耕火種,導致林地損失,而亞馬遜公司2021年在當地投入修復熱帶雨林破壞的碳匯專案,不只幫助復育兩萬公頃的森林,更與在地社區領袖、原住民族群合作,提供資源與技術協助轉變耕作方式,也能增加收入。
不過碳匯的產生,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也就是說,台灣想要擴大碳匯量能,應該政府、企業、民間三管齊下。
▲圖114台積電在台中大安的海岸造林自願減量專案,斥資超過3000萬元,被視為台灣指標碳匯案例。(圖/碳交所提供)
以森林碳匯為例,台灣森林面積約220萬公頃,覆蓋國土超過6成,但現有盤點只是估算,也未能精進。「可在環保的大前提下,開放部分國有林地,由企業出錢出力認養,成果可列為企業碳匯,也能舒緩目前台灣照護森林人力、投資不足的壓力。」李堅明建議。
已有企業展開行動,指標案例包括台積電在台中的「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緯創也與永在林業合作,開展屏東車城總面積100公頃,相當於4座中正紀念堂的森林經營碳匯專案。
雖然台灣尚未建立完整的海洋碳匯方法學,但台灣四面環海,碳匯開發潛力無窮。緯穎與陽明海運參與復育珊瑚礁,就是希望透過珊瑚蟲在海水中吸收碳酸鈣,成為海洋重要的碳儲存庫。
但展望台灣碳匯之路,恐怕困難重重。台灣林業自1991年起全面禁伐天然林後,萎靡30年,現存的產業與人才庫,恐怕都不足以因應企業碳匯需求。此外,根據2020年農林漁牧普查結果,台灣私有林多屬於小規模林主,林戶平均每家林業土地面積僅1.42公頃,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退休副教授邱祈榮預估,至少要上百公頃才能具備經濟規模,林戶整合困難。
林業凋敝、企業焦慮 台灣碳匯路迢迢
此外,有學者透露,許多企業對碳匯要求立竿見影,使得土壤碳匯對於企業的吸引力遠遠不足森林。邱祈榮提醒,企業也必須意識到,碳匯專案是長達數十年的承諾,然而多數企業缺乏有關自然生態的實務經驗,特別是造林,都仰賴專業機構扮演諮詢與執行角色,而這些中間人是否能提供專業建議,而非一味討好企業主的想像,將是成敗關鍵,「我們看過,有基金會搶著承包企業植樹案,卻只承諾照顧3年,成效相當有限,卻也列在企業的ESG報告裡,這與漂綠沒什麼差別。」
也有人認為環境部在專案與方法學的審查過於嚴苛,但邱祈榮指出,碳匯專案執行30、40年以上,保留彈性同時,最重要的是形成可持續營運的商業模式,「若只是企業單方面承擔成本,最後恐怕還是由大自然與社區來承擔最後的結果。」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碳匯-ESG新拼圖1》微軟、蘋果到台積電 全球大廠搶進自然碳匯more -
社團法人行善路文化協會種樹活動
一同守護土地,種下綠色福田
在新北市淡水沙崙的陽光下,行善路文化協會與我們攜手舉辦了一場充滿意義的植樹活動。協會成員與我們愛種樹公司的同仁齊聚現場,懷抱著對土地的關懷與對眾生的慈悲之心,展開了植樹行動。
每一株小樹,都是一份福田,不僅象徵著對自然環境的承諾,也承載著參與者種下善念、累積功德的心意。透過這樣的綠色行動,我們希望能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增添更多綠意,並讓更多人感受到守護大地的重要性。
活動現場,大家專注付出,同時分享歡笑與交流,讓「種樹」不僅是環保行動,更是一場凝聚善念、傳遞慈悲的美好體驗。
我們誠摯感謝 行善路文化協會 的熱情參與與支持。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更多社會公益與環境守護的計畫,邀請更多夥伴一同加入,共同為地球、為眾生,種下更多福田。
社團法人行善路文化協會種樹活動more -
滿袋的種子,滿心的希望
因為我們到處不斷的種樹,愛種樹公司苗圃的小苗,快要被我們用光了,為了準備未來所需的苗木,我們必須再大量育苗。
週日總經理與硬漢到北海岸一日遊,採收草海桐、厚葉石斑木以及白水木等濱海植物的種子,撿了好幾袋,滿載而歸!
天氣雖然很炎熱,但看到大家採收的好幾袋種子,內心就無比的喜悅。想到地球上因為我們的努力,將會生出很多小樹苗,內心更是快樂。
滿袋的種子,滿心的希望more -
百靈佳殷格翰 114年度種樹活動
愛種樹公司籌劃已久,9/13(六)終於迎來從台北前來的40多位朋友,一早就到高雄彌陀海堤海岸種樹!不到半個小時,大家齊心協力種下 1,000 棵苗木,效率超高,也展現了大家對地球的熱愛與關懷。
每一棵小苗都是希望的種子,感謝大家一起讓海岸更綠,也讓愛地球的力量延續下去!
百靈佳殷格翰 114年度種樹活動more -
環團籲2035年減碳52% 加速淨零推力
中央社/ 台北9日電
環境部今天將舉辦NDC3.0座談會,環團呼籲2035年減碳目標應提高達52%、承諾2035年碳定價調升、納入工業去碳化策略路徑及產業製程脫煤等,加速淨零的推力。
總統賴清德年初在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宣布,相較於2005年,2032年要減碳32%加減2個百分點、2035年減量38%加減2個百分點。
環境部今天舉辦「中華民國(台灣)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說明2035年減碳目標與NDC3.0草案,蒐集各方意見。為此,環團今天舉辦「台灣NDC3.0民間檢核」記者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NDC3.0是未來10年重要的轉型方向,比對國際間各國所提的NDC,台灣有3大不合格。首先,若已訂2050淨零的目標,2035年減碳應達52%才符合淨零路徑;沒有針對關鍵部門,產業、能源部門有明確的減量目標;最後是治理機制,如總統府氣候委員會只是諮詢性,而不是真的落實治理機制。
趙家緯認為,過去1年多氣候委員會有很好的開始,但還是有不足的地方,如2035年碳定價的規畫、化石燃料補貼汰除不足等;也需要檢討擴大化石燃料生產投資等與減碳相違背的政策。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認為,太陽光電仍是再生能源重要的一環,但去年至今年已經失去民心;應扣合國土計畫,發展更好的空間規畫工具,幫助土地價值、人文、地方長久治理;丹娜絲風災後,農業部、經濟部就應該提出相關的配套措施,如何讓綠能可以增加能源韌性。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指出,新加坡在NDC中具體承諾2026年碳稅將從目前每噸25元新加坡幣調升到45元新加坡幣(約新台幣1065元),並在2030年達50至80元新加坡幣,展現減碳決心;但台灣目前碳費只訂新台幣300元,還有各種優惠費率折扣,最低底價應該盡量拉高,並有調升的趨勢,加速淨零的推力。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唐偉傑說,淨零綠生活缺乏地方政府的關鍵角色及定位,而能源轉型戰略中也缺乏地方及原住民族的角色設計。他舉例,如英國是將多層次治理寫入NDC之中,確立各地方的責任、亮點政策;加拿大也明確指出要全社會、跨層級合作,各省、各領地配合。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環團籲2035年減碳52% 加速淨零推力more -
農業部推自然碳匯,台積電、台灣大都搶進!海岸造林、紅樹林怎麼轉換碳權?
作者:莊閔茜 全球
可提升環境生物多樣性外,森林、海洋與土壤碳匯也是台灣與企業減碳的重要途徑之一。(圖片來源:pixabay)
助力國家與企業減碳最後一哩路,農業部期望藉由發展自然碳匯減緩全球暖化與促進生態平衡,目標2030年增匯136.9萬公噸。自然碳匯作為減碳良方與碳權來源之一,《RECCESSARY》也盤點民間業者的碳匯投入情況。
自然碳匯有什麼功用?如何轉換成碳權?
碳匯是指能夠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其中自然碳匯主要透過海洋、森林與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對比人為的負碳技術就是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等,這些都有助於抵銷人類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速度。
未來自然碳匯也是台灣重要的天然減排工具。根據農業部資料,2022年全台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2億8,596.7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農業部門排放占比約2.16%,然而林業部門卻有2,183.4萬公噸碳匯,可以抵減全台溫室氣體排放7.64%。
對此農業部除了提出部門自主減量計畫,也提出「增匯」的減碳行動,盼2030年較2005年增匯136.9萬公噸CO2e,最終2040年總目標增加1,000萬公噸CO2e,以抵減溫室氣體。
藉由海洋、土壤與森林增匯,2030年有望較2005年增匯136.9萬公噸CO2e。(圖片來源:總統府)
若要將碳匯轉換成「碳權」,成為藍碳、綠碳與黃碳,自然碳匯依照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算法,也得先確認相關方法學,經過一道道的證明、檢測與報告,才可以取得減量額度。
目前環境部也正逐步審定農業部提交的綠碳、藍碳與黃碳方法學,目前台灣已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3項自願減量方法學,將碳匯效益轉換成碳權,除了可以提供減碳,還可以上架台灣碳權交易所交易,引入民間力量。
可以觀察到包含台積電、日月光等科技大廠已從製程減碳跨足到自然碳匯,像是台積電透過在海岸造林取得碳權,日月光則是提出低蓄積林減碳方法學、難度更高;以及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復育紅樹林藍碳,讓廢棄漁塭變身碳匯倉庫,透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國內投入自然碳匯專案的民間企業與大學。(圖表整理:RECCESSARY,製圖:Napkin AI)
台積電》攜手台中市首創海岸造林碳權
台積電攜手台中市農業局推動台灣第一個「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台中市農業局表示,合作的海岸造林專案面積約2.834公頃,以70%存活率估算,30年至少可取得減碳額度約1,011公噸CO2e的碳權。
此次海岸造林專案位於台中大安區南莊海堤旁,2021年10月啟動,種植共計4萬4,850株,樹種以黃槿、草海桐、水黃皮為主,經過造林、撰寫專案與委託第三方查證,2024年2月向環境部提出專案註冊申請,更已於日前通過。
農業局指出,未來首年至3年由台積電進行新植造林工作,第4~30年則由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共同經營維護、撫育。
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合作大安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現地。(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
日月光》首提「改善荒廢低蓄積林」增碳匯
為了落實ESG與取得減量額度,日月光也在2024年7月,首度由企業提出「低蓄積林增匯專案活動」方法學。日月光投控與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自2022年,與「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合作,透過改善荒廢低蓄積林的方式增加森林碳匯。
未來日月光期望透過這項20年的專案,可以減量3054公噸CO2e。
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復育紅樹林藍碳計畫
台灣四面環海,藍碳分布廣泛也無山火風險,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2024年12月初攜手合作紅樹林復育藍碳計畫,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大幅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打造出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
這項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77公噸二氧化碳。
台江國家公園的四草紅樹林綠色隧道。(圖片來源:內政部)
信義房屋》與林業保育署攜手護林
2024年9月,信義房屋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新專案,將在台東執行2公頃面積的造林計畫。信義房屋表示,此造林專案對環境的效益,不僅提升山坡地的防災減災韌性,還擴大了森林碳吸存的功能。
考量到中低海拔環境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往往面臨到森林濫墾與退化危機,此次將公私協力合作,委託專業生態調查公司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確保林地永續發展,未來也將與當地社區合作,增加在地工作機會。
森崴能源》國內首宗大規模森林碳匯案例
森崴能源於2024年10月,與財政部及中興大學簽署國土自願減量專案委任合約,計劃在台東池上72公頃土地上造林投入森林碳匯,預計該專案可實現近5萬7,000噸的減碳量。
未來計劃將種植13萬棵樹,包括台灣樟樹、台灣櫸木、相思樹、台灣肖楠和光臘樹等,植樹造林經第三方查驗單位驗證後,2至5年內可取得環境部自願減量專案註冊,預計在20年間減碳約2萬1,600噸,並在20年後獲得4,000立方公尺的木材。
媒合企業ESG需求,農業部推碳匯與生多平台
經過兩年籌劃、與國內上百家企業多次座談交流歸納意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2024年4月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對接淨零排放、生物多樣性與企業落實ESG需求,平台上架後林業保育署提供46件專案徵求合作、另有3件企業自提案,首批成功媒合11家企業。
其中在首批媒合11專案中,林業保育署表示,高達8個是由企業攜手在地部落社區,共同透過造林、竹林經營、棲地營造及友善產業發展,實現增益自然碳匯及生物多樣性等目標;另外3個專案則為企業運用自身的照明、數位技術及用地資源,改善生物棲地、推動野生物保育及重要林業文化資源保存。
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中的石虎保育計畫。(圖片來源:農業部)
成功大學展開「里山倡議」,盼2030年增匯6千萬噸
除了企業外,學界也積極投入增匯行動。日前成功大學執行為期6年的「里山權杖倡議」計畫,目標在推動與開發符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里山倡議減碳科技,並結合農村再生地方創生活動,預期目標在 2024~2030年總達到6,000萬噸二氧化碳增匯。
其中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省(MOE-J)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主辦,確保維護農、林、漁、牧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與食物和生計安全以及傳統農業文化。未來成功大學期許藉由開發農業生物減碳科技、生物多樣性碳權開發等,推動國際碳權合作,跨國發展生物多樣性減碳計畫與碳匯評估。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際永續淨零趨勢下,藉由增加自然碳匯,除了政府能積極盤點可造林公有林地、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政府、產業與學界攜手合作將能加速自然碳匯的研究與經濟效益,減碳之餘企業也可以實踐ESG。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農業部推自然碳匯,台積電、台灣大都搶進!海岸造林、紅樹林怎麼轉換碳權?more -
科誠x科瑋 種樹活動
雖然不在台灣,但7月19日科誠、科瑋公司在淡水沙崙的種樹活動,還是辦得非常順利成功。
這次種下的樹種,包括草海桐、苦檻藍、苦林盤以及厚葉石斑木,都是耐風、耐鹽又耐旱的濱海樹種。
感謝愛種樹公司全體同仁的努力,也感謝福智青年軍的大力協助,有你們真好。
科誠x科瑋 種樹活動more -
福智青年愛種樹團 x 愛種樹義工團 種樹活動
今天我們帶著福智青年愛種樹團、愛種樹義工團,一起到林口嘉寶海岸的斜坡上,種下2,000株百合花。
很多朋友會擔心,這麼漂亮的百合花在開花時,會不會被愛花人士挖回去?我說不必擔心,這種事情一定會發生,除非我們種的百合花,真的很不漂亮。
我這樣講,並不是鼓勵大家來挖我們種的百合花。我要表達的意思是,即便有人喜歡我們種的百合花,硬要把他們挖回去,我們仍然會繼續做(種),我們認為該做的事情(種百合花)。
這幾天的種樹活動,都是借用保賜宮作為集合的場地。所以要將場地歸還給他們時,也必須將場地清理乾淨。
感謝福智青年,我們除了一起種樹、種百合花,也一起整理環境。
福智青年愛種樹團 x 愛種樹義工團 種樹活動more -
力格運動健復中心種樹活動
今日與力格運動健復中心的健身教練們,一起在淡水沙崙海岸,種植5株紅色木蓮花(又稱辛夷)、25株台灣百合以及40株草海桐。
這次的活動主要是由力格的店長Sara所發起,她主動去找有心的企業與個人,募集了一筆經費,今天大家才有這個機緣一起來種樹。
令人訝異的是,總教練甘思元竟然也蒞臨現場,他全身壯碩的肌肉,讓所有人都敬佩不已。健身教練不分男女,每位都很厲害,不到一個小時,所有的苗木都被種完,而且種得漂漂亮亮。
因為颱風即將入境,為了避免木蓮花被颱風吹倒,我們將大部分的葉片都先修剪掉,希望颱風過後,他們能快速的成長。也希望未來除了天后宮,淡水沙崙也可以看到漂亮的木蓮花。
力格運動健復中心種樹活動more -
盛弘醫藥 x 敏勝醫療 x 台大種樹活動
4月19日的第二場活動,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兩棵大梅花樹的揭牌儀式。
這是一場很特別的活動,因為梅樹已經種好了,大家只是做一個揭牌的贈送儀式,但是校長、副校長、院長、副市長、盛弘公司總裁,大家都來了。
令人感動的是,來的貴賓平均年齡是超過80歲的長輩,有人還是推著輪椅來的,顯見這場活動對大家的重要性。
活動過程中雖然只有拍照與閒話家常,但是大家都露出滿意的笑容。愛種樹公司是一間很容易滿足的公司,看到大家高興我們就高興,看到大家快樂我們也跟著快樂。
40年前,他們只是一棵可愛的小樹苗,40年後他們是人見人愛的大樹。
40年前,你可能不知道種樹的重要性,40年後的今天,歡迎你一起來種樹。
兩棵大梅花樹,非常的壯觀,也非常的漂亮。歡迎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來台大醫學院聞書香、賞梅樹、吃梅子。
盛弘醫藥 x 敏勝醫療 x 台大種樹活動more -
長榮海運114年度種樹活動
4月19日我們在淡水沙崙與長榮海運120位大、小志工,一起種下1,200株台灣原生種的苗木。
長榮海運第5年與愛種樹公司合作推動海岸造林,所種下的苗木將近6,000株,這是一間令人敬佩的企業。
今天天氣炎熱,我們雖然有澆水,但實在是太熱了,澆下去的水可能很快就被蒸發掉。所以,我們一直期待老天爺趕快下雨。
老天爺似乎聽到我們求雨的聲音了,晚上就下起磅礡大雨。希望我們種下去的苗木,在雨聲還有大家的祝福聲中,都能快樂平安的長大。
長榮海運114年度種樹活動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