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

  • 图片5.png

    造林碳匯方法學修正通過 明定適用範圍與土地條件 可先造林再申請

    文:游昇俯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獲環境部審議修正後通過。(圖片提供/林業保育署)

    農業部所提「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108年經環境部公告至今,僅有4案申請通過,外界對造林土地應維持非森林地年限、重新造林土地是否可申請等多有疑義;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因此提出修正案,明確定義適用範圍與土地條件,提升申請與審查效率,並可先造林再申請,今(19)日獲得環境部審議修正後通過,並將名稱修正為「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

    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林業保育署除既有的「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外,已於去年12月新增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竹林經營」方法學,提供企業參與森林碳匯取得減量額度的多元途徑。

    林業保育署表示,新版「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為避免發生次生林「砍大樹、種小樹」疑慮,明定土地於造林前至少6年須為非森林的狀態,除了因崩塌等天然災害導致林地裸露,或移除外來入侵樹種後的復育造林,則可不受6年限制;如果是人工林伐採收穫後再造林,屬於森林經營範疇,則可依循「加強森林經營」方法學申請。

    此外,考量一般自願減量專案在申請註冊通過後才開始執行,造林因需特殊條件配合須於特定季節執行,因此可於執行造林後再提出專案申請,並給予3年緩衝期。

    林業保育署表示,因應環境部規定自然人不得單獨申請自願減量專案,林業保育署透過「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媒合公私有土地,鼓勵企業投入造林、森林及竹林經營等增匯措施,協助企業落實ESG目標並取得自願減量額度。修正後的「造林碳匯專案」方法學,將進一步提升人工林經營的永續發展及利用,並擴大森林碳匯的多元效益。

    -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
    more
  • 图片5.png

    碳匯-ESG新拼圖1》微軟、蘋果到台積電 全球大廠搶進自然碳匯

    文|張道宜
    台灣從2021年起,政府宣布邁向2050淨零碳排,然而根據環境部報告,我國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為2.79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下同),比2021年少0.19億公噸。但可用來抵扣碳排的碳匯,同年僅創造0.217億公噸移除效果,甚至比兩年前還少,離2030年的減碳目標漸行漸遠,顯見台灣從政府到企業對碳匯關注普遍不足。
    相較之下,國際正積極投入碳匯專案。亞馬遜、雀巢、拜耳、沃爾瑪與H&M等跨國企業在2021年組成LEAF聯盟,旨在減少全球森林砍伐,並於2024年砸下1.8億美元,資助巴西亞馬遜雨林社區進行保護,以獲得1200萬噸的抵減額度。此外,微軟也在今年3月宣布在印度推動30年造林以換取碳匯,預計移除大氣中300萬噸二氧化碳,而微軟則購買其中的150萬噸的碳移除額度。
    事實上,碳匯與碳權,是相互關聯但不同的概念。碳交所總經理陳脩文解釋,全球自願性碳權專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減緩型(reduction),例如更換節能設備以減少排放;以及移除型(removal),透過自然或人工方式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自然碳匯正是最主要的移除途徑。

    而相較於可交易的碳權,碳匯是自然或人為的吸碳機制,本身不具交易屬性;需進一步將碳匯依據環境部核可的方法學進行計算,並經第3方查驗與定期監測,才能轉換為碳權,也就是可用於抵換或交易的減排額度。

    不只買碳權 微軟、台積電也投入碳匯

    現行的自然碳匯主要包括森林、海洋與土壤,不同來源的固碳效果差異甚大。例如森林碳匯平均每公頃每年可吸收約10至15噸二氧化碳,竹林吸收能力更高,最多可達20噸,土壤碳匯則約5噸。未來隨著技術拓展,碳匯形式將更加多元,例如微軟除了投入造林,也投資新創開發「加強岩石風化」的技術,利用岩塵固定二氧化碳。
     

    在企業加緊減少碳排腳步同時,碳匯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碳權是流量,但碳匯是存量。」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解釋,不管再怎麼減碳,只要有經濟活動,就會有碳排,因此對企業而言,碳匯能穩定減少碳排。例如微軟為了達成2030年負碳排(Carbon Negative),也就是減碳總量超過排放量,不僅得使用低碳能源發電、生產,也得積極開發碳匯,才有可能達標。

    對企業而言,布局碳匯,也能為ESG資訊揭露打好基礎。「藉由自然碳匯專案設定生物多樣性對應項目,進而做到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部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表示,現行財報只要求到IFRS的S1(一般規定)與S2(氣候相關揭露),也就是對企業的永續財務影響性和氣候資訊揭露,並未推及到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但下一階段的S3(生物多樣性)已經進入研議階段,未來勢必走向強制揭露,因此已有多個國家要求企業在其財報中,納入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使用的影響分析,從經營根本思考自身對整體生態的影響。

    企業一舉兩得 做好ESG揭露基礎

    「人」也是企業碳匯規畫時不可忽視的環節。碳匯經營,另一方面也能扶植在地產業,締造企業、社區與地方產業共好。

    例如擁有全球9%雨林面積的巴西帕拉州,因為農業刀耕火種,導致林地損失,而亞馬遜公司2021年在當地投入修復熱帶雨林破壞的碳匯專案,不只幫助復育兩萬公頃的森林,更與在地社區領袖、原住民族群合作,提供資源與技術協助轉變耕作方式,也能增加收入。

    不過碳匯的產生,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也就是說,台灣想要擴大碳匯量能,應該政府、企業、民間三管齊下。


    ▲圖114台積電在台中大安的海岸造林自願減量專案,斥資超過3000萬元,被視為台灣指標碳匯案例。(圖/碳交所提供)

    以森林碳匯為例,台灣森林面積約220萬公頃,覆蓋國土超過6成,但現有盤點只是估算,也未能精進。「可在環保的大前提下,開放部分國有林地,由企業出錢出力認養,成果可列為企業碳匯,也能舒緩目前台灣照護森林人力、投資不足的壓力。」李堅明建議。

    已有企業展開行動,指標案例包括台積電在台中的「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緯創也與永在林業合作,開展屏東車城總面積100公頃,相當於4座中正紀念堂的森林經營碳匯專案。

    雖然台灣尚未建立完整的海洋碳匯方法學,但台灣四面環海,碳匯開發潛力無窮。緯穎與陽明海運參與復育珊瑚礁,就是希望透過珊瑚蟲在海水中吸收碳酸鈣,成為海洋重要的碳儲存庫。

    但展望台灣碳匯之路,恐怕困難重重。台灣林業自1991年起全面禁伐天然林後,萎靡30年,現存的產業與人才庫,恐怕都不足以因應企業碳匯需求。此外,根據2020年農林漁牧普查結果,台灣私有林多屬於小規模林主,林戶平均每家林業土地面積僅1.42公頃,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退休副教授邱祈榮預估,至少要上百公頃才能具備經濟規模,林戶整合困難。

    林業凋敝、企業焦慮 台灣碳匯路迢迢

    此外,有學者透露,許多企業對碳匯要求立竿見影,使得土壤碳匯對於企業的吸引力遠遠不足森林。邱祈榮提醒,企業也必須意識到,碳匯專案是長達數十年的承諾,然而多數企業缺乏有關自然生態的實務經驗,特別是造林,都仰賴專業機構扮演諮詢與執行角色,而這些中間人是否能提供專業建議,而非一味討好企業主的想像,將是成敗關鍵,「我們看過,有基金會搶著承包企業植樹案,卻只承諾照顧3年,成效相當有限,卻也列在企業的ESG報告裡,這與漂綠沒什麼差別。」

    也有人認為環境部在專案與方法學的審查過於嚴苛,但邱祈榮指出,碳匯專案執行30、40年以上,保留彈性同時,最重要的是形成可持續營運的商業模式,「若只是企業單方面承擔成本,最後恐怕還是由大自然與社區來承擔最後的結果。」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
    more
  • 图片5.png

    環團籲2035年減碳52% 加速淨零推力

    中央社/ 台北9日電



    環境部今天將舉辦NDC3.0座談會,環團呼籲2035年減碳目標應提高達52%、承諾2035年碳定價調升、納入工業去碳化策略路徑及產業製程脫煤等,加速淨零的推力。

    總統賴清德年初在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宣布,相較於2005年,2032年要減碳32%加減2個百分點、2035年減量38%加減2個百分點。

    環境部今天舉辦「中華民國(台灣)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說明2035年減碳目標與NDC3.0草案,蒐集各方意見。為此,環團今天舉辦「台灣NDC3.0民間檢核」記者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NDC3.0是未來10年重要的轉型方向,比對國際間各國所提的NDC,台灣有3大不合格。首先,若已訂2050淨零的目標,2035年減碳應達52%才符合淨零路徑;沒有針對關鍵部門,產業、能源部門有明確的減量目標;最後是治理機制,如總統府氣候委員會只是諮詢性,而不是真的落實治理機制。

    趙家緯認為,過去1年多氣候委員會有很好的開始,但還是有不足的地方,如2035年碳定價的規畫、化石燃料補貼汰除不足等;也需要檢討擴大化石燃料生產投資等與減碳相違背的政策。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認為,太陽光電仍是再生能源重要的一環,但去年至今年已經失去民心;應扣合國土計畫,發展更好的空間規畫工具,幫助土地價值、人文、地方長久治理;丹娜絲風災後,農業部、經濟部就應該提出相關的配套措施,如何讓綠能可以增加能源韌性。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指出,新加坡在NDC中具體承諾2026年碳稅將從目前每噸25元新加坡幣調升到45元新加坡幣(約新台幣1065元),並在2030年達50至80元新加坡幣,展現減碳決心;但台灣目前碳費只訂新台幣300元,還有各種優惠費率折扣,最低底價應該盡量拉高,並有調升的趨勢,加速淨零的推力。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唐偉傑說,淨零綠生活缺乏地方政府的關鍵角色及定位,而能源轉型戰略中也缺乏地方及原住民族的角色設計。他舉例,如英國是將多層次治理寫入NDC之中,確立各地方的責任、亮點政策;加拿大也明確指出要全社會、跨層級合作,各省、各領地配合。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
    more
  • 图片5.png

    農業部推自然碳匯,台積電、台灣大都搶進!海岸造林、紅樹林怎麼轉換碳權?

    作者:莊閔茜 全球
     



    可提升環境生物多樣性外,森林、海洋與土壤碳匯也是台灣與企業減碳的重要途徑之一。(圖片來源:pixabay)

    助力國家與企業減碳最後一哩路,農業部期望藉由發展自然碳匯減緩全球暖化與促進生態平衡,目標2030年增匯136.9萬公噸。自然碳匯作為減碳良方與碳權來源之一,《RECCESSARY》也盤點民間業者的碳匯投入情況。

    自然碳匯有什麼功用?如何轉換成碳權?

    碳匯是指能夠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其中自然碳匯主要透過海洋、森林與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對比人為的負碳技術就是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等,這些都有助於抵銷人類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速度。

    未來自然碳匯也是台灣重要的天然減排工具。根據農業部資料,2022年全台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2億8,596.7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農業部門排放占比約2.16%,然而林業部門卻有2,183.4萬公噸碳匯,可以抵減全台溫室氣體排放7.64%。

    對此農業部除了提出部門自主減量計畫,也提出「增匯」的減碳行動,盼2030年較2005年增匯136.9萬公噸CO2e,最終2040年總目標增加1,000萬公噸CO2e,以抵減溫室氣體。



    藉由海洋、土壤與森林增匯,2030年有望較2005年增匯136.9萬公噸CO2e。(圖片來源:總統府)

    若要將碳匯轉換成「碳權」,成為藍碳、綠碳與黃碳,自然碳匯依照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算法,也得先確認相關方法學,經過一道道的證明、檢測與報告,才可以取得減量額度。

    目前環境部也正逐步審定農業部提交的綠碳、藍碳與黃碳方法學,目前台灣已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3項自願減量方法學,將碳匯效益轉換成碳權,除了可以提供減碳,還可以上架台灣碳權交易所交易,引入民間力量。

    可以觀察到包含台積電、日月光等科技大廠已從製程減碳跨足到自然碳匯,像是台積電透過在海岸造林取得碳權,日月光則是提出低蓄積林減碳方法學、難度更高;以及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復育紅樹林藍碳,讓廢棄漁塭變身碳匯倉庫,透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國內投入自然碳匯專案的民間企業與大學。(圖表整理:RECCESSARY,製圖:Napkin AI)

    台積電》攜手台中市首創海岸造林碳權

    台積電攜手台中市農業局推動台灣第一個「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台中市農業局表示,合作的海岸造林專案面積約2.834公頃,以70%存活率估算,30年至少可取得減碳額度約1,011公噸CO2e的碳權。

    此次海岸造林專案位於台中大安區南莊海堤旁,2021年10月啟動,種植共計4萬4,850株,樹種以黃槿、草海桐、水黃皮為主,經過造林、撰寫專案與委託第三方查證,2024年2月向環境部提出專案註冊申請,更已於日前通過。

    農業局指出,未來首年至3年由台積電進行新植造林工作,第4~30年則由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共同經營維護、撫育。



    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合作大安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現地。(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

    日月光》首提「改善荒廢低蓄積林」增碳匯

    為了落實ESG與取得減量額度,日月光也在2024年7月,首度由企業提出「低蓄積林增匯專案活動」方法學。日月光投控與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自2022年,與「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合作,透過改善荒廢低蓄積林的方式增加森林碳匯。

    未來日月光期望透過這項20年的專案,可以減量3054公噸CO2e。

    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復育紅樹林藍碳計畫

    台灣四面環海,藍碳分布廣泛也無山火風險,台灣大哥大與中興大學2024年12月初攜手合作紅樹林復育藍碳計畫,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大幅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打造出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

    這項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77公噸二氧化碳。



    台江國家公園的四草紅樹林綠色隧道。(圖片來源:內政部)

    信義房屋》與林業保育署攜手護林

    2024年9月,信義房屋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新專案,將在台東執行2公頃面積的造林計畫。信義房屋表示,此造林專案對環境的效益,不僅提升山坡地的防災減災韌性,還擴大了森林碳吸存的功能。

    考量到中低海拔環境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往往面臨到森林濫墾與退化危機,此次將公私協力合作,委託專業生態調查公司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確保林地永續發展,未來也將與當地社區合作,增加在地工作機會。

    森崴能源》國內首宗大規模森林碳匯案例

    森崴能源於2024年10月,與財政部及中興大學簽署國土自願減量專案委任合約,計劃在台東池上72公頃土地上造林投入森林碳匯,預計該專案可實現近5萬7,000噸的減碳量。

    未來計劃將種植13萬棵樹,包括台灣樟樹、台灣櫸木、相思樹、台灣肖楠和光臘樹等,植樹造林經第三方查驗單位驗證後,2至5年內可取得環境部自願減量專案註冊,預計在20年間減碳約2萬1,600噸,並在20年後獲得4,000立方公尺的木材。

    媒合企業ESG需求,農業部推碳匯與生多平台

    經過兩年籌劃、與國內上百家企業多次座談交流歸納意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2024年4月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對接淨零排放、生物多樣性與企業落實ESG需求,平台上架後林業保育署提供46件專案徵求合作、另有3件企業自提案,首批成功媒合11家企業。

    其中在首批媒合11專案中,林業保育署表示,高達8個是由企業攜手在地部落社區,共同透過造林、竹林經營、棲地營造及友善產業發展,實現增益自然碳匯及生物多樣性等目標;另外3個專案則為企業運用自身的照明、數位技術及用地資源,改善生物棲地、推動野生物保育及重要林業文化資源保存。



    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中的石虎保育計畫。(圖片來源:農業部)

    成功大學展開「里山倡議」,盼2030年增匯6千萬噸

    除了企業外,學界也積極投入增匯行動。日前成功大學執行為期6年的「里山權杖倡議」計畫,目標在推動與開發符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里山倡議減碳科技,並結合農村再生地方創生活動,預期目標在 2024~2030年總達到6,000萬噸二氧化碳增匯。

    其中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省(MOE-J)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主辦,確保維護農、林、漁、牧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與食物和生計安全以及傳統農業文化。未來成功大學期許藉由開發農業生物減碳科技、生物多樣性碳權開發等,推動國際碳權合作,跨國發展生物多樣性減碳計畫與碳匯評估。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際永續淨零趨勢下,藉由增加自然碳匯,除了政府能積極盤點可造林公有林地、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政府、產業與學界攜手合作將能加速自然碳匯的研究與經濟效益,減碳之餘企業也可以實踐ESG。

    種樹,從我們開始。
    我們推廣「一人一樹、永續共生」的理念,透過更多的企業種樹、公益種樹與生態造林計畫,讓綠意持續蔓延。如果您正在尋找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種樹公司,歡迎與我們聯繫。
    more
  • 图片5.png

    為何南極半島「綠化」可能不是好事?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羅真 編譯;陳文姿 審校

    全球暖化,極地首當其衝。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過去35年來南極半島快速綠化,植被覆蓋的面積暴增14倍,約等於1500個足球場的大小。在別的地區,綠化或許是好消息,但在南極,這可能會創造更適合外來種生長的環境,對原生植物有不良影響。
     



    南極阿姆斯勒島(Amsler)島的Norsel Point。 圖片來源: Dan Charman
     


    持續綠化,實際範圍可能更大

    南極半島位在南極洲的西部,總面積約50萬公里。這裡緯度稍低,氣候相對溫和,不少科學研究站落腳於此。在全球暖化的威脅下,1950年以來,南極半島的氣溫已經上升了將近3°C。近年研究發現,這裡已經有開花植物蔓延,融雪表面上出現大片綠藻的現象。科學家也注意,苔蘚生長速度正在加快,但未掌握明確的面積。

    新發表的研究是利用植物吸收紅光、反射近紅外線的特性,透過衛星資料來分析植被面積變化。結果顯示,1986年時,南極半島的植被覆蓋面積還不到1平方公里,但在2021年已增加到近12平方公里。換算下來,35年來約多了1500個足球場的面積。

    這項研究由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赫特福夏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合作,10月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

    研究的主要作者,艾克斯特大學自然地理學系羅蘭(Thomas Roland)指出,南極半島主要由冰雪及岩石構成,植物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這個小範圍正在快速增長。從這項研究可知,即便是在寬闊且孤立的南極荒原,也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SAMS)生態學家戴維(Matthew Davey)告訴《CNN》,實際上,南極半島綠化的程度可能不僅於此。這項研究的測量方式主要針對較大、較綠的苔蘚植被,所以,地衣、草、綠色和紅色的雪藻這些植物的面積可能未被計入。
     



    適應寒冷天氣的南極植物,在溫暖的天氣下,可能難以與外來種競爭。Ardley Island. 圖片來源:Dan Charman
     


    綠化加劇外來種入侵機率

    研究還發現,南極半島綠化的速度在近年加快。在長達35年的研究區間,近5年(2016年至2021年)加速了30%以上,每年新增植被面積約40萬平方公尺。

    《衛報》報導,苔蘚自2016年起加速生長,恰巧是南極洲周遭的海冰開始顯著減少的時間。研究人員認為,溫暖的開放海域可能帶來更潮濕的條件,有利植物生長。而苔蘚在岩石上附著後,可能跟著帶來土壤,讓其它植物更容易進到南極。

    在別的地區,綠化或許是好消息,但對南極來說,這可能會增加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羅蘭解釋,植物的種子、孢子或其它部分,都可能經由遊客或研究人員的靴子與裝備進入南極。當然,候鳥或風也是外來種移入的途徑。

    英國南極調查局保育科學家李(Jasmine Lee)告訴《自然》,南極的原生植物已經適應了酷寒的氣候。氣候暖化後,原生植物可能難以與外來物種競爭。
     



    南極半島位在南極洲的西部,總面積約50萬公里。圖片來源:美國CIA World Factbook
     



    南極半島植被面積變化,分別是1986年、2004年、2016年和2021年。每個六邊形代表5000平方公里。圖片來源:圖片來源:Roland, T.P., Bartlett, O.T., Charman, D.J. et al./Nature(CC BY 4.0)


     


    參考資料


    University of Exeter(2024年10月4日),Antarctic ‘greening’ at dramatic rate
    Nature(2024年10月4日),Believe it or not, this lush landscape is Antarctica
    Nature Geoscience,Sustained greening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observed from satellites,DOI:10.1038/s41561-024-01564-5
    The Guardian(2024年10月4日),Antarctica is ‘greening’ at dramatic rate as climate heats
    CNN(2024年10月4日),Scientists looked at images from space to see how fast Antarctica is turning green. Here’s what they found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
    more
  • 图片5.png

    國家公園署:推動增匯、減碳因應氣候變遷非處理電力供應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辦公廳舍整修設置屋頂太陽能光電板。(國家公園署提供)
    2024/09/11 15:09
    〔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今(11)日表示,推動國家公園「增匯」、「減碳」行動,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落實國家淨零碳排政策,並非處理電力供應問題;同時也強調,國家公園內建物屋頂增設太陽能板,目前僅評估於管理處辦公室、遊客中心進行,也非國家公園淨零碳排工作的主要內容。

    國家公園署說明,台灣國家公園、重要濕地與海岸範圍占全國陸海域保育面積25.4%,是我國自然碳匯與碳吸存的關鍵場域。國家公園署透過「建置國家公園碳匯計畫」,盤整所轄各管理處等機關的碳排放源,估算自然碳匯,進而設定日後減碳策略及目標,以實踐國家淨零碳排藍圖。

    國家公園署指出,為因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共同推動能源轉型,再生能源發展在國際間呈現出加速的趨勢。國家公園內運用再生能源不僅是減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方式,部分交通不便的建物如有再生能源設備,亦可避免電力中斷問題。

    國家公園署表示,目前建物屋頂增設太陽能板,將依據生態、景觀條件評估後,由各管理處再於園區內遊客中心或辦公廳舍屋頂、停車場建置太陽能光電板,以提供自用的乾淨能源,還可成為環境教育的重要資源,未來將透過相關解說教育,借以鼓勵更多民眾參與節能減碳的行動,打造低碳永續的公部門典範場域。
    more
  • 图片5.png

    綠地越多越涼爽、居民越健康?專家公開炎夏午後實測溫度

    2024/08/23商周出版:著/林子平
              
    你居住的社區周圍有公園嗎?全球許多學者研究發現,綠地對社區與城市降溫有顯著效果,綠地面積越大,降溫紅利也越多。 圖/unsplash

     
    編按:你居住的社區周圍有公園嗎?全球許多學者研究發現,綠地對社區與城市降溫有顯著效果,綠地面積越大,降溫紅利也越多。而長期關注高溫與氣候調適的林子平教授,也在《溫度的正義》一書中也揭露台灣城市中的公園,在夏季午後的實際溫度與降溫效果。

     

    公園綠地的降溫效果有多好?我們可以從3個重點來說。

    首先,綠地內的氣溫,比非綠地區域更低。

    英國學者回顧了全球30多篇論文發現,綠地的平均氣溫比非綠地(即市區)低了0.94℃,超過一半的綠地降溫效果約在1℃至2℃之間,效果好的可達3℃至6℃。葡萄牙學者在Coimbra城市中採用移動方式來進行溫度的量測。日間午後城市區氣溫為35℃,綠地區氣溫為32℃,低了3℃。墨西哥的研究則顯示公園面積愈大,氣溫愈低。2公頃的小公園比城市氣溫低0.6℃,10公頃的公園則低了1.3℃。

    其次,綠地不只內部降溫,還能幫周圍的社區降溫。

    國立新加坡大學黃玉賢(Wong Nyuk Hien)教授團隊在公園氣溫量測中發現,一個約12公頃的公園,可讓周圍的社區降溫約0.8℃,影響範圍大概在200公尺左右;而另一個較大的36公頃公園,對周圍的降溫效應達到1.5℃,影響範圍擴大至500公尺。

    瑞典則在一個更大的哥德堡Slottsskogen公園(135公頃)的量測中發現,它的降溫效果可達3℃,影響範圍擴及1.5公里。這些結果顯示綠化面積愈大,得到「降溫紅利」的社區愈多。

    最後,城市中綠覆率愈高,降溫效果愈好。

    綠覆率代表一個城市內綠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學者透過實測或模擬的方法發現,當綠覆率增加10%時,在幾個城市中分別可降低0.4℃(巴西坎皮納斯)、0.8℃(希臘雅典)、1.1℃(英國曼徹斯特)、1.3℃(美國鳳凰城),數值會因城市的氣候、地形、地表特徵而有差異。

     

    提升綠覆率有助降溫嗎?都市公園溫度實測數字大公開!

    過去我們研究團隊在台灣進行了一系列綠地降溫效果的實測與分析,讓我們以這些在地成果為例,檢視台灣的綠化是否同樣具備潛力,城市綠化是否足夠。

    首先,在公園內部的降溫方面,在一個高溫夏季的午後,台中市文心森林公園內部的空氣溫度(33.3℃),比起附近烏日市區氣溫(36.2℃)低了2.9℃,效果驚人,其它像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華中河濱公園,及高雄的中央公園,也都比附近市區低了2.4℃至2.8℃,而台南市因氣溫受到海風調節,水萍塭公園的氣溫只比市區低0.6℃左右,公園降溫效果不如其它城市。

    其次,在公園周邊降溫方面,依模擬及實測結果顯示,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園可讓鄰近住宅區降溫2.6℃左右,台南公園可讓周圍商業區降溫約0.5℃至2.4℃,公園降溫影響範圍大概在200到400公尺左右。另外,氣流也可以輸送公園的涼爽空氣給住在公園下風處的居民,讓他們更能享受到低溫綠地帶來的降溫紅利。

    最後,在綠覆率與降溫的關聯性方面,在台北市每增加10%綠覆率,氣溫最多可下降1.2℃,台中市約可下降0.31℃,這顯示人工發熱(如空調與交通)愈高的城市,綠化的降溫效果愈好。

     

    國內都市綠化不足 台北都會區綠覆率不到4成

    若與國外研究相比,綠化對台灣城市的降溫成效卓著。那目前台灣都市的綠化覆蓋率是否足夠呢?

    首先,綠覆率計算時,以往多以行政區(即地圖上縣市界線範圍)為評估範圍,不過,這種做法可能會涵蓋偏遠的郊區綠地。為了反映出市民居住、工作、活動頻繁的區域,故以都會區(指人口及建物皆密集的範圍)為評估範圍才更客觀。

    以台北市為例,綠覆率在行政區內高達68.9%,但在都會區降至31.1%。這雖然在台灣的直轄市中已屬最佳,但如果與新加坡接近40%的都會區綠覆率相比,台灣的城市仍有進步的空間。

     

    綠覆率是健康良藥?研究:綠地多的地區死亡率更低

    若綠覆率不足,造成的不只是溫度上升的現象,還影響健康的公平性。

    一篇刊登於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Lancet)的論文指出,生活在綠地充裕區域的英國退休老人,死亡率比住在綠地不足地區的老人低了13%。作者Mitchell教授提到,貧窮常是危害健康的關鍵因素,如果可以提高環境的綠化量,將有助於弭平因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健康負面影響。

    簡單來說,綠化是弱勢者的健康良藥,有助於促進社會健康公平性。

    成大吳治達教授過去參與許多國際上綠地與健康效益的研究。在針對波士頓醫療中心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死亡率的研究中,發現與前述英國研究類似的成果:若住家附近綠地多,缺血性中風者的存活率會較高。另一個在印尼的研究也顯示,綠地能降低非傳染性疾病(如缺血性中風、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

    「要讓都市降溫,增加綠地面積必定是優先策略!」吳老師認為,綠地造成的降溫效果,不但能提升人體舒適性,還可以促進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效益。

     

    綠地多寡影響壽命和收入 但全台50鄉鎮未達WHO標準

    不過,該如何具體描述綠化對一個人的好處呢?

    吳老師的研究團隊將綠化的健康效益量化,分析了台灣鄉鎮綠覆率對於「壽命」及「收入」的影響。研究發現,依全台綠覆率的現況,可以延長國人6.1年的壽命,每年增加6000多萬元台幣的產值。

    「不過,若依WHO(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台灣目前約有50個鄉鎮未達WHO的綠地建議標準。」吳老師進一步說明,「當全台所有鄉鎮都符合WHO的綠覆率標準時,上述的壽命及收入都可增加10%,可見綠化的效益以及提升綠覆率的必要性。」
     

                             
                                 《溫度的正義:全球沸騰時代該如何消弭升溫所造成的各種不公?》。 圖/商周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溫度的正義:全球沸騰時代該如何消弭升溫所造成的各種不公?》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more
  • 图片5.png

    愛護環境從小做起 植樹為大地降溫

    大愛電視報導

     

    每年7月、最後一個星期天,是澳洲植樹日,當地的慈濟人、一起響應節日,參加植樹活動,不少人攜家帶眷一起出力,一個上午種了二、三十棵樹苗。

    南半球冬天,星期天一早,大家全身包緊緊對抗寒風,卻不願錯過這場,辦在曼寧漢姆市的植樹活動。示範結束,磨拳擦掌動起來。澳洲植樹日活動,慈濟的旗幟在現場很醒目,志工每年都不落人後,呼朋引伴來響應。 第一次種樹,發現移苗真不簡單,寒冷中燃燒熱量,體重加跳躍,才能把樹洞挖好挖滿,不過有人採全家戰術,目標明確、效率驚人。植樹民眾李文惠:「我們應該種了,至少30棵以上吧,然後我們就是分工合作,爸爸挖土 然後我們,兒子就是把它(樹苗)放進去,然後把那個竹子,那個竹籤給弄好,然後我幫他寫名字。」

    李文惠的先生Chatri :「我很享受做環保,對社區付出是很重要的事情,來教導我的兒子 跟下一代,關於保護環境很重要。」

    小朋友是學習兼玩樂,體力不輸大人,完畢後,還寫上祝福,誠心希望地球、這個全世界的家,不要垮掉。植樹民眾廖乙任:「多種樹可以幫助環境,氧氣更多 讓空氣乾淨,我感到高興,因為我們種了這麼多樹。」

     
    more
  • 图片5.png

    國內第一個造林碳匯專案通過環境部審查 水利署東埔蚋溪專案預計30年取得605噸碳權

    文.CSR@天下編輯團隊


    「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植樹」為環境部通過、國內首例造林碳匯案。

    圖片來源:水利署提供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以「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植樹」案場向環境部提出首例註冊申請,於7月12日經環境部審查通過,完成國內首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註冊,通過該專案造林面積約2.25公頃,預計30年可取得減碳額度約60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碳權。

    環境部「溫室氣體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項目」透過種樹換得碳權,亦有「綠碳」之稱。

    水利署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國家以 2050年淨零碳排為目標後,水利署也積極配合參與推動。一方面以減少碳排放50%為目標啟動水利工程減碳作為;另一方面納入植樹固碳思維,增加轄管土地植樹綠美化工作,以提高植樹碳匯量能,為減碳貢獻水利人一份心力,一起逐步努力達成國家淨零碳排政策。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挑選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做為申請註冊案場,自2022年起推動申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註冊,從案場開始進行種樹再至基線調查,於2023年3月16日經第三方機構確證後,最後向環境部提出專案註冊申請,該案場並由南投縣東埔蚋溪環境生態協會負責土地認養維護工作,未來透過在地協會協助維護與定期巡視植林情形,以確保樹木存活率,取得預期碳權量,併節省政府維護人力與經費負擔。

    該案已成功通過「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申請註冊首例,就國內減碳政策推動極具指標性意義,也為未來推動專案創造了先例,可望鼓勵更多企業與單位來參與。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挑選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做為申請註冊案場,已成功通過「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申請註冊首例。圖片來源/水利署提供


    為了減量而造林,具備技術外加性

    水利署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訂定「水利工程淨零碳排」政策,規劃水利工程朝向綠色材料、綠色工法、綠色環境及綠色能源等方式執行,第四河川分署則推動轄區內東埔蚋溪綠美化土地辦理「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約2.25公頃,搶先植林5,500株,成功獲得環保署註冊。

    根據環境部「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暨抵換資訊平台」登載,該案屬於微型規模自願減量專案,不具備法規外加性;但該專案場地兼具民眾休憩及教育等多功能使用目的,因人為干擾、卵礫石地質未辦理土壤改良、雜草繁盛等不利因素,不易自然形成森林型態,自2006年至今均為草地及灌木型態,若非因溫室氣體減量而執行人為造林計畫,將持續維持草地及灌木型態,因此,具備技術外加性。

    相關作法如下:

    1. 栽植及補植 

    全區原為草地與灌木型態,因應專案新植造林原生種喬木,包括光蠟樹1,500株、相思樹1,500株、樟樹1,000株及楓香樹1,500株,合計5,500株。 

    既有場地為草地,無須辦理整地、翻土,僅將妨礙新植造林幼苗生長的雜草全面除,以利新植造林。新植造林採交錯栽植,株距平均2公尺。專案新植樹苗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無償供苗,自魚池、田中 苗圃運送至園區種植,並於2022年4月27日栽植完成確認驗收。 


    該專案造林面積約2.25公頃,預計30年可取得減碳額度約60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權。圖片來源/水利署提供

    2. 刈草 

    專案規劃第1~3年每年進行4次刈草,第4~7年每年進行2次刈草,第7年以後每年進行1次刈草作業(計入期30年共43次),避免雜草影響樹苗存活與生長,並注意刈草前移除苗木根莖周圍雜草藤蔓,避免刈草過程傷害苗木根莖,刈草後草葉均留置於專案範圍內,避免有碳洩漏情形。 

    3. 修枝、除蔓 

    該專案規劃於刈草前後,透過人員加強巡護,適度修枝、除蔓,使植株主幹分支減少,增加主幹材積及碳匯量;修枝、除蔓後殘枝均整理留置於專案範圍內,避免有碳洩漏情形。

    4. 補植

    參考農業部2017年3月6日農林務字第1061740276號令公告「平地造林直接給付及種苗配撥實施要點」第17點附表,建議光蠟樹、相思樹、樟樹及楓香樹每公頃植栽株數均為1,500株,則規劃專案撫育成活目標株數為2.2482公頃×1500株/公頃=3,373株。

    專案於栽植後第一年至第六年間將持續調查成活株數,若有成活株數未達3,373株情形,且(或)各樹木間最小株距有達8公尺空隙者,將於該處進行補植;於栽植後第七年起則不再補植。 

    5. 火害控制 

    該專案除了負責清潔維護與巡視新植造林範圍外,若遭受天然災害或人為損毀時,將立即處理適當措施;專案執行期間會注意降雨情形並留意火災發生的可能性,若發生火災,將請消防隊緊急協助滅火,以盡可能減少碳匯的損失。 

    以復育園區生態加入增碳匯

    該專案地點位於河川區域內東埔蚋溪既有堤防的堤後土地,權屬為四河署公有土地,為水利用地,於2001年桃芝颱風侵台前原為木屐寮聚落,後由四河署徵收,規劃設置綠美化場地,專案開始前以復育園區生態為宗旨,因園區內長年不使用除草劑等藥物,亦無光害影響,主要為草地及灌木型態,符合場地為非森林地的土地合格性要求。

    該專案為新植造林計畫,影響對象包括木屐寮周邊居民、觀光客,以及四河署人員,故隨機挑選前述對象,以客觀角度瞭解公眾意見。四河署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公眾意見,執行「東埔蚋溪滯洪區植樹計畫(2022)」問卷、共回收161份;由調查結果顯 示,大部分受訪者瞭解新植造林的碳匯可以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支持新植造林增加碳匯,並推動抵換專案達到示範效果。 

    大部分民眾針對本抵換專案多採贊成態度(約96%),少數民眾(約0.62%)因不了解「碳權交易」而較不贊成,因植樹造林為減碳長期策略,後續將積極針對民眾不清楚部分持續給予充分解說。


    未來透過在地協會協助維護與定期巡視植林情形,以確保樹木存活率。圖片來源/水利署提供
    more
  • 图片5.png

    童綜合醫院植樹近1公頃 可望吸收327公噸二氧化碳

    童綜合醫院植樹近1公頃 可望吸收327公噸二氧化碳
    稿源:2024-3-23/中央社/黃世雅

    童綜合醫院與中興大學簽署自然碳匯規畫與永續報告,執行植樹造林合作備忘錄,進行0.86公頃植樹碳匯,今天舉辦百人種樹活動,相思樹成長將為地球吸收累積約327公噸二氧化碳。

    童綜合醫院今天舉辦「童興造林護地球 百人種樹活動」,健保署長石崇良、民進黨籍立委蔡其昌、國民黨籍立委顏寬恒、中市議會副議長顏莉敏、市議員楊典忠、陳廷秀、王立任、中市府顧問蔡壁如等人出席。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柳婉郁表示,種植0.86公頃的相思樹,藉由樹種耐旱性強、耐貧瘠、抗風力強、生長迅速的優點,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綠地。

    柳婉郁說,當整片相思樹林成長後,將為地球吸收累積約327公噸的二氧化碳,經由土地改良及增加自然碳匯方式,提高森林碳匯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逐步達成ESG目標。

    童綜合醫院總院長童敏哲強調,在沙鹿區進行的造林專案,將為當地建構永續自然環境,希望能回饋地方共造生態多樣性,為下一代保有充沛的綠色資源。童醫院將持續推動永續資源共享,帶動地方自主進行減碳活動,一起達成2050淨零減碳的目標,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實踐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理念。


    「童興造林護地球 百人種樹活動」大合照



    興大詹富智校長(中)、童綜合醫院童敏哲總院長(左)、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右)植樹合影



    童綜合醫院童敏哲總院長(左)與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右)合影

     
    more
  • 图片5.png

    大聯大女子高球賽推廣永續 球員抓博蒂就種樹

    (中央社記者黎建忠台北14日電)總獎金新台幣1200萬元的TLPGA大聯大女子高爾夫公開賽,明天起一連4天在揚昇高爾夫球場開打,大聯大持續推動ESG,只要球員在比賽期間抓博蒂就種1棵樹、獵1鷹就種10棵樹。

    台灣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TLPGA)大聯大女子高爾夫公開賽今年總獎金提高到1200萬元,冠軍獎金則高達240萬元,共有104名職業球員、4名業餘球員拚搶冠軍獎盃。

    賽事贊助單位大聯大控股從2020年主辦至今已邁入第5屆,今年大聯大仍將持續推動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

    大聯大女子高爾夫公開賽賽事總指揮陳國源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說,今年賽事推動「一鳥一樹」,只要球員打出博蒂,大聯大就種1棵樹,射下老鷹種10棵、射下雙鷹(低於標準3桿)種100棵樹,希望球員盡量打出最佳成績之餘,也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more
  • 图片5.png

    好心辦壞事?非洲草原的「種樹」危機

    種樹可以減碳,也可能造成生態危機!最新研究指出,非洲的大規模造林計畫可能會將「疏林草原」(savannas)跟草原誤判為森林,進而在這些地方種樹。草原的樹木變多可能讓草食動物的食物變少或更容易遭受攻擊,影響生態系的平衡。
    研究:森林分類錯誤 種錯樹引發生態危機

    AFR100是「非洲森林景觀復育倡議」(African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itiative)的簡稱。這項倡議於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中啟動,要在2030年以前恢復[1]非洲1億公頃土地的景觀,項目包括造林、促進永續農業、減少化學肥料等。7年下來,參與國從21國增至34國,承諾加入行動的土地也增為1.3億公頃。

    不過,2月一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出,AFR100的植樹計畫中,有高達52%的土地不屬於森林,而是疏林草原。定義與分類的錯誤可能導致大量的樹木種在草原上,影響面積超過6000萬公頃,比法國國土面積還大。

    這項研究由英國與荷蘭學者共同發表。主要作者、英國利物浦大學熱帶生態系教授帕爾(Kate Parr)指出:「生態系復育是必須的,但不同的生態系一定要採用不同的方式。」

    他表示,應盡快修正森林的定義,不要搞混疏林草原與森林。樹木增加將不利疏林草原生態的完整性。

    《衛報》報導,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面積超過0.5公頃、樹木高度逾5公尺且樹冠覆蓋率超過10%的土地就符合「森林」的定義。因此,疏林草原可能被當作森林,成為種樹計畫的目標。

    疏林草原是犀牛、牛羚、長頸鹿等草食動物的家。牠們要時常保持警覺,躲避肉食動物的攻擊。視野遼闊的草原有助察覺危險,快速逃跑,增加存活的機率。樹木太多或太少都是影響生存的大事。

    在疏林草原上種樹還有其它問題。樹冠擋住陽光,地面的植被會跟著改變。草食動物要吃的「草」變少了、「草種」也變了,都會有嚴重後果。
    more